醫藥網9月25日訊 看病亂,是我國長期存在的醫療體制弊端。大醫院用最優質、最稀缺的醫療資源,來對付大量的常見病和多發病,高級專家干了社區醫生的活。雖然大病到大醫院,小病到社區解決,這是醫改提出的目標,作為實現手段,分級診療制度被寄予厚望,但因不好操作遲遲“分”不起來。
據人民網報道,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表示,“國家的經濟發展走了一條雙軌制,既有市場經濟,也有計劃的部分。而在看病就醫方面,則是完全的市場化。病人是完全自由的,愿意到北京就到北京,愿意到上海就到上海。”他認為,如果沒有很好的手段控制病人的流向,那么想實現分級診療是不可能的。
對此,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咨詢師王宏志認為,當前病人過度自由,與其定價有關。“這就像五星級酒店和路邊小攤,一樣的定價,不一樣的服務和質量,我們當然會選擇五星級酒店。”不過,一方面,病人想跑大醫院,另一方面,大醫院也希望病人越來越多。
在第十屆中國醫院院長高層論壇上,劉玉村坦言,“大醫院里面其實已經很亂了,但我希望病人越來越多,因為這是我們醫生的職業需要。”而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陳仲強更是直言不諱:“病人多了,院長雖然腦袋大,但心里樂,因為這是收入的來源,是維持醫院發展的經費。沒有病人的時候院長更頭疼。”
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書記金昌曉也同意這一說法,“其實在我們大醫院,你看的病越簡單,可能利潤會越高。越疑難越復雜,可能利潤越低。我們愿意更多病人來,累一點、苦一點都沒有關系。”同時,院長們也指出,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體制機制的問題。
當前,國家對于大醫院的要求越來越高,例如核磁X光2小時出報告,檢驗4個小時,大的檢查要48個小時,排隊不能超過10分鐘等等。這些措施使得大醫院越來越方便,加上醫療實力雄厚,質量過硬,價格又不比社區貴多少,患者便蜂擁而至。
事實也的確如此。近年來,全國的門診量在增多。而就比例而言,大醫院的增幅比例遠遠高于社區醫院。
劉玉村指出,分級診療現在是政府提倡、全民共識,理想很“豐滿”,但現實卻“骨感”。首要問題是,疾病難以分級。“真地分辨出哪個病人的感冒要到北大,哪個要在鄉村,很難。”他舉例說,自己所在的北大第一醫院有一位45歲的康復師,不久前感冒,隨后合并心肌炎,心肌酶上千,多臟器衰竭,最后不幸去世。
他認為,雖然說國家鼓勵“小病在社區,中病在一二級,大病在三級,疑難病在三甲”,但是,誰能分辨出哪些是大病,哪些是小???計劃的時候可以把什么都能分得很細,但是唯獨病人看病不能用計劃的辦法去安排病人。這也是分級診療難以實施的癥結所在。
“有人說,三甲醫院70%的病人是不需要到三甲看病的,但是病人為什么會去呢?第一,與老百姓對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關;第二,與醫療資源的配置有關。”陳海嘯說。
對此,長期從事醫療衛生報道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表示認同。“我們國家的醫療衛生資源呈現倒金字塔結構,80%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醫院,基層實力薄弱,而大醫院又便宜又好,誰不愿意去呢。”他舉例說,有一些患者,為了確診自己的病情,特地掛三個號,聽聽三個醫生的說法,相互印證。這就是典型的由于不信任醫生的水平而造成的醫療資源的浪費。
“分級診療不是限制患者,而是有序、快捷、方便、低耗、有效。”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院長崔虎認為,必須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的管理,方便病人能夠就地得到高水平專家的指導。
此外,據王宏志介紹,一項問卷調查顯示,不同的定價水平會影響患者的選擇。醫事服務費每提高一元,去該院就診的患者就會降低4.1%。雖然這項調查僅限于二級醫院,可能不適應于三甲醫院,而且價格影響的范圍也有限,這可以提示我們,選用經濟杠桿調節病人的流向。